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11月7日文章,原题:陷入怀疑时,就怪罪中国 近期,澳大利亚新闻集团记者关注了南极海洋生物考察、电动汽车新品发布会、跨国车企供应链战略。每篇报道都包含事实、行业背景。但毫无例外,每篇报道都套用了相同的叙事框架:地缘政治威胁、中国“侵略”……
海洋保护还是“海洋攻势”?新闻集团报道了打击南极磷虾过度捕捞行动,指出捕捞磷虾的主要是挪威企业,而韩国、智利和乌克兰等国正加速扩充捕捞船队。但序言怎么说的?“一场阻止中国及其他国家拖网渔船掠夺海洋的海洋攻势将从维多利亚州发起”……为何单挑中国说?挪威才是最大捕捞国。为何在环保报道中暗示军事冲突?为何淡化包括韩国、乌克兰等澳亲密伙伴在内的多国同样参与捕捞的事实?因为“中国掠夺”这种叙事符合新闻集团的既定剧本——追求的不是客观呈现,而是效果,这套叙事必须要有个反派。
电动汽车市场拓展被说成是“攻击”。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加速进军澳大利亚市场——特斯拉、现代和起亚同样如此。澳媒近期的报道分析了比亚迪的布局:豪华车型登陆、本土化管理团队、力争到2026年跻身澳三大汽车品牌。但在澳大利亚新闻网的“中国”专题页,标题赫然写着:“数周内:中国巨头计划攻击澳大利亚。”
这并非战争,即将推出的只是汽车——汽车。文章的调子基本中性,甚至略带热情。但标题——往往是在网络和社交媒体被广泛传播的部分——却再度刻意营造冲突氛围。“攻击”“巨头”“中国”“数周内”这类词意在激起恐惧。这种套路司空见惯:只要涉及中国,就翻出军事词典,含沙射影。
现代汽车从中国采购,竟成“投降”。现代汽车Elexio事件或许最具代表性。韩国车企现代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决定从中国采购下一代电动车型。这完全符合商业逻辑,比如特斯拉就在上海建厂,马自达和起亚从中国采购零部件。但澳媒的标题却是“在澳受欢迎的品牌向中国投降”等等,这看起来像是中国接管了澳企,还是抢走了我们的关键矿产?现代汽车转向与中企合作来满足需求,这纯粹出于经济考量,澳媒却将其说成是投降、屈服与威胁。
此类报道的共同点在于(澳大利亚的一些)媒体习惯性地将中国当成武器,塞入每条标题,即便报道本身是平衡的,即便中国并非主角,即便中企只是全球供应链的一环,仍会重构叙事框架,塞进地缘政治剧本。
不管你叫它什么——反正绝不是新闻报道,这是披着公共服务外衣的低俗地缘政治,正像腐蚀钢铁的酸液一般侵蚀着我们的公共领域。更令人愤慨的是,新闻集团的记者们似乎心知肚明。这些报道的正文都体现着专业认知,真正注入敌意的,是标题和叙事框架。编辑部的尾巴在左右报道的狗。
比亚迪没有攻击我们。现代汽车也未投降。磷虾捕捞涉及所有相关国家,并非中国阴谋。我们的记者或许该摆脱将中国塑造成永恒反派的执念了。否则,一场“全面入侵”真的只需几个标题就能实现(在纸面上)。(环球时报11月8日文章 作者Fred Zhang,乔恒译)
(责任编辑:临高县)
显而易见的是,诸如H5的产品形态的走红消费了新鲜感,是一种情绪释放之后的效应。...[详细]
招股书显示,该公司预计融资规模在6亿元左右...[详细]
误区三:刷排名不稳定 对于网站排名不稳定的理解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没刷过,认为是黑帽行为导致的。...[详细]
此时友友用车的业务已经停止,只能关停线上服务。...[详细]
对于见惯了一个庞大市场的中国人来说,单就这些数字而言,niconico并不大。...[详细]
7、豆瓣今天说自己成为“角落”,或者说阿北(豆瓣创始人)安于一个角落,我觉得很酸楚。...[详细]
因为担心自己太过思念儿子而提前回国,张兰连随身带来的儿子的照片都是扣着放在床头柜上,实在受不了了,翻过来看一眼又快速地扣上。...[详细]
企业,就是那个“想赚钱的人”,而广告,就是赚这些想赚钱的人的钱。...[详细]速看:财政部决定发行2023年记账式贴现(二十五期)国债(182天)
主流网站都是基于访客所喜爱的内容而建立他们的商业模式。...[详细]
而也是在2015年的第三季度左右,英雄互娱牵头成立了中国移动电竞联盟,此时的全球电竞爱好者的增长趋势和数量依然势不可挡,而且中国在全球电竞爱好者中的占比超过了50%。...[详细]